朱媛媛离世后,公开了一封温暖、真挚且充满乐观情感的手书,这封信承载了她对艺术的执着与对生命的深情。信件一经曝光,便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,许多人被她笔锋中的坚韧与情感深深打动,甚至书法专家也纷纷为她的字迹赞叹不已,认为她的字中藏着半生的风骨。信中的每一句话也让无数网友感动得泪如泉涌,仿佛感受到了她在世时那股不屈不挠的力量。
这封信到底为何如此震撼人心?我们不妨从朱媛媛离世的那一刻开始回顾。2025年5月17日,朱媛媛在与癌症抗争了将近五年后,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,年仅40岁。她带着对表演艺术的挚爱和对生命的敬畏,悄然离去。她的遗体在5月20日被火化,丧事按照她的遗愿简朴举行,仅有至亲参与。
展开剩余81%消息一出,立刻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热议。在24小时内,关于朱媛媛的悼念突破12亿次,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评论充满了对她不舍与怀念,许多人表示:“她的戏陪伴了我的青春”,仿佛这个充满生机的女子仍旧活在观众心中。
在演艺圈,她的离世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集体悼念。5月21日至23日,姚晨、秦海璐、蒋勤勤、马伊琍、易烊千玺等近百位知名演员纷纷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哀悼。而国家话剧院也紧急发文,称她用生命诠释了演员的操守,更令人感动的是李乃文的悼念,他将自己的社交头像更换为白蜡烛,并在社交平台上简洁地写下“今天93”,其中的“93”暗指他们共同度过青春岁月的中戏93级班级。
然而,在这场无声的告别中,有一件事悄悄引起了更多关注,那就是朱媛媛的亲笔信。这封信,已经被封存了超过二十年,信纸已经泛黄,但她那工整、刚劲的字迹依然显得格外有力。信的内容是她为母校校刊撰写的,字数约700字,全部用蓝黑色钢笔写成。信中,她首先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,回忆起自己从青岛艺校毕业后错过教育局报到时间,才转报中戏的往事。她写道:“蒙母校栽培廿三载,此恩永生不忘。”这些文字让人动容,她回忆起那些日日夜夜的艰苦训练,比后来获得的奖杯更加珍贵。
最令人触动的,莫过于信末的几句:“艺术当如松柏常青,愿师弟师妹们珍惜韶华,莫让浮名遮望眼。”信纸右下角的一块浅褐色印迹,经过校档案室主任的解释,原来是朱媛媛在第三次化疗间隙重抄这封信时,由于药物反应产生的呕吐痕迹。这些细节让人感受到她对艺术的深情与她在困境中的坚韧。
这封信迅速成为社交媒体和书法界讨论的焦点,书法协会副会长王立民在评论中惊叹:“竖如寒松傲雪,捺似刀锋出鞘,这是用生命在写字!”朱媛媛的书法功底可见一斑。实际上,在中戏求学期间,朱媛媛便每日临摹《灵飞经》,即使在排练间隙,她也会用树枝在沙地上练字,这种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,也融入了她的演艺生涯。她曾笑言,“写不好字,就演不好戏”,这份对书法的敬畏,最终深深影响了她的表演。
此外,朱媛媛的这封信,也成功打破了此前的网络谣言。某些营销号伪造了朱媛媛的遗嘱,谎称她捐赠了眼角膜并将骨灰撒入黄海,甚至将她的丈夫辛柏青错写为“辛柏清”。虽然国家话剧院已进行辟谣,但朱媛媛亲笔书写的信件无疑更加有力地还原了她的真实愿望。在信中,她写道:“请让我安静归于尘土。”这与伪造内容形成鲜明对比。而根据海鹰基金会的账本,她也确实多年来一直匿名捐款,累计超过200万。
信件曝光后,青岛艺术学校将原件珍藏在恒温恒湿的展柜里,并在校门口立起了汉白玉碑,碑上拓印着她在信中写的那句“艺术当如松柏常青”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6月1日,青岛艺术学校举办了“朱媛媛艺术人生展”,她那封泛黄的亲笔信与她生前使用的剧本、戏服一同展出。尽管她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,但她的精神与艺术依旧在我们心中永恒流淌。
信源:
来源于半岛都市报二零二五-05-21关于:青岛艺校痛别优秀学子、演员朱媛媛,她写给母校的信尽显炙热真情
发布于:山东省